Search

【中西藥退燒原理】​

昨天打了AZ疫苗之後,果然還是發燒了😂​
(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中西藥退燒原理】​

昨天打了AZ疫苗之後,果然還是發燒了😂​
(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)​

自己配合中西藥合併使用之下,​
加速發汗退燒解熱效果,​
今天才能很順利的看診。​

下面就來分享一下中西藥的退燒原理吧!​


▎為什麼會發燒?​

發燒,是身體的主要免疫反應之一。​

當人體接觸到「致熱源」,便會將下視丘的「體溫定點」(set point)調高,於是人體體溫便會逐漸上升以達到新的高體溫定點(如:38-39度),這就是發燒的過程。​

致熱源包含了「外來性」的細菌、病毒,所產生的毒素,他們會直接刺激人體的體溫中樞觸發發燒反應。​

或者是「內生性」致熱源,由人體免疫系統面對感染發生時(或是施打疫苗可能觸發),自行產生的發炎介質、各種細胞激素(Cytokines),像是白介素-1(IL-1)。​


▎發燒會畏寒?退燒會出汗?​

人體在進入發燒的過程,首先體溫定點會被升高,例如從37度升高到38度。​

這表示,只要在體溫在上升達到38度之前,大腦對體溫的感受是「認為自己很冷」,進而觸發各種能夠幫助升高體溫的機制:畏寒、顫抖、雞皮疙瘩、血管收縮⋯等反應,最後達成「體溫接近高體溫定點」的結果,這便是發燒。​

反之,一但體溫上升超過體溫定點之後,身體便會覺得熱,於是開始進行散熱:流汗、毛孔擴張、血管舒張⋯等反應,而後體溫開始下降,回到正常原始的體溫定點。​

因此我們可以知道,想要讓身體快點「進入退燒狀態」,有三個方法:​

1. 把體溫定點下調,加速回歸發燒前的低體溫定點。​
2. 把人體溫度升高,加快體溫達到體溫定點的過程。​
3. 體溫定點下調的同時,也將自體體溫上升,加速兩者接近、觸發出汗的效果。​



▎西藥的退燒原理​

西藥常用的退燒藥有兩大類(類固醇之外),​
一類是Acetaminophen(如:普拿疼)。​
一類是NSAIDS(非類固醇消炎藥,如Aspirin、Ibuprofen、Diclofenac....)。​

像NSAIDS藥物,主要是中斷發炎反應鏈,減少人體自己產生的「內生性致熱源」,於是導致體溫定點下調,因此可以消炎、止痛、退燒。​

而普拿疼,則是被認為是直接影響中樞神經內的發炎受器(COX-2),導致體溫定點下調,造成退燒效果(但無法明顯消炎)。​

因此,這些藥物都是以上面說的第一種方法-「降低體溫定點」做為退燒方式。​


▎中藥的退燒原理​

中醫來說,治療這類感染發炎性病症,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-傷寒論,便是為此而生。​

書中記載了人體遭遇感染之後的各種發炎反應以及病程變化,同時也紀錄適應於當下病理情況的治療方針。​

其中以「太陽病」篇,描寫了最多關於「發燒、惡寒」的相關情形。​

像是最基礎的條文: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。」​

其實就是在描述人體「即將發燒」之前,「體溫定點上升而體溫未至」所導致的惡寒怕冷反應,頭項強痛則是人體中各種發炎介質所引起的症狀表現。​

而關於人體發熱後「是否出汗」,對中醫用藥上是很重要的鑑別。​

因為,根據上面提到退燒出汗的原理,我們可以知道,當已經有出汗現象,表示發燒情形不嚴重,已經進入退燒階段,人體有自行緩解的能力,僅需要幫助發汗順利即可(桂枝湯、熱稀粥)。​

而相反的,當體溫已經持續上升,人體卻遲遲沒有出汗反應、同時持續有惡寒現象。​

這就表示身體設定的體溫定點很高(體溫已經上升還是覺得冷),可能是較嚴重的感染、發炎反應所導致,以中醫的名詞來說,屬於「傷寒」。​

這種「傷寒」的情況,有很大一部分會使用到「麻黃」這味藥材,因為麻黃可以興奮交感神經、提高心律、加速血液循環、升高體溫、改善呼吸道功能。​

服用麻黃的時候,會讓人體體溫更快上升達到高體溫定點,於是便能產生出汗退熱的效果。​

無論出汗與否,其實都顯示了人體在遭遇發炎反應之後,不同的免疫系統反應情況,也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藥物組合。​

中藥來說,要退燒,許多情況會使用所謂的「解表藥」,故名思義,就是「解除人體表層的症狀反應」,諸如:發熱、惡風、畏寒、脈浮、頭頸僵痛⋯。​

這類的「解表藥材」,能夠藉由不同的藥物搭配組合,發揮出不同的效果,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「讓人體體溫能夠更快速接近體溫定點」,以達到退燒的效果。​

像是常見的麻黃湯、葛根湯,便是如此。​
(藉由興奮心血管、提高代謝、升高體溫、最後促進發汗)。​

更強效的發汗藥方,像是「麻黃附子細辛湯」,則是用在患者同時具有「畏寒、發熱、無汗、嗜睡、脈沈」,顯示患者身體過度虛弱、免疫力嚴重發動不足的情況之下,其中使用了三種能夠興奮神經的藥材,來達到提振精神、升高體溫、幫助排汗的效果。​

總而言之,中醫在於治療「發燒、發熱、畏寒」等症狀,使用的藥物組合與治療模式非常多樣,與西醫退燒藥物的原理並不相同。​


▎中西藥是否能夠合併退燒?​

在清末民初的一位中醫名家-張錫純,​
曾經提出一種有趣的藥物組合:「石膏+阿斯匹靈湯」​

他的服用方式很特別,發燒時先服阿斯匹靈,等患者進入出汗退熱狀態時,身體因為體溫定點下降,反而會有燥熱感,此時再服用下石膏煎湯退掉身體的餘熱。​

不過以近代來說,較少聽過這樣的使用方式。​

以個人的經驗來說,如果要結合中西藥加速解熱退燒效果,一方面除了使用西藥加快降低體溫定點之外,同時也可以使用溫陽、解表藥材,讓體溫提升,加速排汗現象的發生。​

要注意的是,因為今天是施打疫苗造成的發燒現象,就好像是火災警報演習,演習中的警報器作響之後,把它關掉是沒關係的。​

但是如果是因為外在病源體感染所造成的發燒現象,其實並不建議太早使用西藥退燒(降低體溫定點),因為適度讓體溫升高是身體用來抵抗病原體感染的方式。​

太早退燒,如果發炎感染原因沒有解除,依舊又會再次發燒起來的。

一般的輕中度發燒,反而可以服用中藥加速發熱、帶動身體的免疫反應,達到抗病目的之後自然會發汗熱退。​

另外有些情況則需要注意避免過度發炎情況,可能會造成「細胞激素風暴」,免疫系統反應過度,反而傷害到人體本身的組織。​

因此在面對感染發炎反應,無論中西藥,在用藥上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小心謹慎,隨機改變作戰策略。​



#中西並存的時代​
#找出更佳的配合​
#大家可以更健康​
-​
-​
#陳家駒中醫師​
#門診不能說的事​
#京水堂中醫診所​
-​
多囊調經|婦科不孕|體態控制​
內科雜症|皮膚疾患|筋膜圓針​
-​
診所地址: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(捷運中山站)​
聯絡電話:02-2558-5592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【門診醫療緊湊,衛教資訊龐大】 【在這裡與您分享,門診不能說的事】 多囊問題|減重埋線|婦科不孕 筋膜圓針|內科雜症|皮膚疾患
View all posts